在北疆绵延的绿毯上,勒勒车曾是游牧文明的年轮。而“抢枢”——这枚从车轴销子演化而来的竞技符号,历经千年风沙,始终承载着鄂温克族的生存智慧与精神基因。
“枢”,在鄂温克语中意为勒勒车的木质“轴销”,是游牧迁徙中维系车队的关键部件;“抢”则代表“体能”。“抢枢”即“枢体能”,意为争夺那枚至关重要的车轴销。这项运动凝聚着鄂温克人的勇毅与协作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2008年,“鄂温克抢枢”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呼伦贝尔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这项古老而充满活力的鄂温克族传统竞技体育项目。
关于抢枢的起源,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鄂温克抢枢”代表性传承人哈森其其格讲述了这段往事。
游牧民族过完冬天便开始逐水草迁徙。一次,快到目的地时,领头勒勒车的轴销(枢)丢失,车辆无法行进,整个车队被迫停滞。此时日落西山,人困马乏,家族老人焦急万分。经验丰富的扎拉老人判断,车的枢一定遗落在来时的路上,谁若能找到并修好车,我将重赏。于是,他的两个儿子分头寻找。不久,小儿子吉嘎哈率先找到枢,大声呼唤众人。力大无穷的大儿子吉亚希闻讯,为争头功,便与弟弟争夺起来,最终抢到枢并修好了头车。
扎拉老人对两个儿子说:“吉嘎哈虽不及吉亚希力气大,但他眼疾手快,能在朦胧月色下找到枢。吉亚希虽反应不如弟弟灵敏,但他力大无穷,意志顽强。因此,两人都应受赏。”他同时教诲道:“你们各有所长,若能团结协作、取长补短,未来必能战胜任何困难。”扎拉老人的箴言发人深省,后人将这场争夺演化为竞技体育活动,代代相传。
一场因生活所需引发的争夺,最终化为家族团聚的欢乐,更催生了鄂温克族独有的竞技游戏——抢枢。它不仅是力量的角逐,更深藏着游牧民族“团结协作、兼容并蓄”的生存智慧。
1998年,鄂温克抢枢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正式认定为“鄂温克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并成为鄂温克“瑟宾节”的主要比赛项目。2008年,“鄂温克抢枢”荣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鄂温克中学体育教师韩景军介绍了抢枢的规则与特点:“抢枢场地为长方形,设有前锋区、中锋区、后卫区,以及三个发枢弧、三个发枢点、三个藏枢点和两条分界线。后卫区的端线称为起跑线。比赛时,双方运动员在前、中、后卫区内,需运用合理的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依次完成寻枢、传枢、接枢、持枢击轮四个阶段的较量,得分多者获胜。这是鄂温克族一项对抗激烈的传统体育竞技项目。”
“比赛中,队员需凭借聪慧敏捷的反应、勇猛顽强的斗志和团队协作精神,利用手臂力量与技巧,以安全、合理、规范的动作进行争夺。抢枢比赛能有效磨炼运动员的耐力、速度和技巧,是一项集智力、体力、技艺于一体的竞技性传统体育运动,具有突出的思想性、教育性、娱乐性和观赏性。”
经过多年的保护与传承,抢枢已从草原走向城镇,从牧区走进校园、登上全国赛事舞台。1999年9月,抢枢项目参加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荣获表演项目二等奖。此后持续参加了第七届至第十二届全国会的表演项目,屡获佳绩。2017年,抢枢被正式列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目前,全国已建立了10个抢枢传承与保护基地。
从维系勒勒车队的“生存必需”,到象征民族精神的“文化标识”,鄂温克族抢枢的千年传承,是游牧民族与自然共生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团结奋进精神的生动写照。这项古老的运动,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苏日格格 阿木尔 张悦)
2008年,“鄂温克抢枢”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呼伦贝尔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